发布时间:2025-07-02
浏览次数:8
近几年,在全球零售业特别是商超、电商和便利店领域,精酿啤酒正迅速成为自有品牌中的“大单品”。这并非偶然!它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消费趋势、品类属性到品牌策略,这一现象都有迹可循。 为什么精酿啤酒越来越适合成为零售商的重点自有品牌产品? 消费升级下的“平替”逻辑 过去十年,中国啤酒市场发生了两件大事:大众啤酒销量萎缩;高端啤酒产销持续增长。 精酿啤酒正好踩在这波高端化消费趋势的节奏上。精酿啤酒不再是传统工业啤酒那样的大水桶,而是更注重口味、产地、个性和文化的“悦己型”饮品。但问题是:进口精酿贵,本地小众精酿供应不稳。零售商打造自有品牌精酿啤酒,正好满足了这个“挑剔又理性”的新消费人群——既想要更好的品质,但又不愿花太高的溢价。 自有品牌精酿啤酒的价格,往往只是大牌精酿价格的70%左右,但却能带来80%以上的消费体验。高性价比、可替代性强,是精酿啤酒能成为自有品牌“大单品”的基础逻辑。 产品属性:低频、可选、可玩 并不是所有品类都适合做自有品牌,而啤酒,尤其是精酿啤酒这种差异化强、回购潜力高的饮品,具备如下三个天然优势: 1.没有强品牌依赖:消费者喝的是“风味”和“体验”,不是“Logo”。只要味道好,包装新,零售品牌照样能赢。 2.单品爆款潜力大:比如IPA、果味啤酒、世涛,哪一款火了都可以衍生多个SKU,做出完整系列。 3.试错成本低:一瓶几块到十几块,消费者敢于尝鲜。哪怕不好喝,也不会心疼。 相比牛奶、米面粮油等高频消费品,精酿啤酒更容易“玩出花样”。零售商可以用季节限定款、联名款、产地主题款,不断制造新鲜感与话题促销。这种“低风险高话题”的品类特性,让精酿啤酒成为自有品牌实验的最佳战场。 制造能力成熟 供应链已经“轻装上阵” 过去,自有品牌啤酒的难点在于供应链:找不到稳定优质的代工厂;小批量酿造成本高、周期长;酒类经销法规复杂,门槛高。 但今天,随着代工能力的提升、啤酒产业链的透明化、第三方检测与品控能力的发展,这些问题正在被逐步解决。 比如一些传统啤酒大厂,也在开放部分产能,为商超、便利店、电商品牌提供OEM服务;而浙江千岛湖、特思拉、宝鸡无时闲这些地方精酿啤酒厂商也更愿意为高势能渠道商定制口味。 这意味着:零售商可以用更低的开发成本、更短的时间,推出精酿自有品牌产品。 同时,由于自有品牌一般绕过了层层分销环节,渠道利润也更高,商家推广的动力更足。可以说,生产端的门槛已不再是阻力,而是推动力。 品牌角色转变:零售商变成“酿酒师” 随着品牌力和消费者心智的变化,零售商已不再只是“货架提供者”,他们在消费者心中也逐渐成为专业推荐者、品类策划人的角色。 这对精酿啤酒这种“文化类饮品”尤为重要。试想一下:当胖东来推出“DL德式小麦精酿啤酒”,消费者一般不太会关注它是谁代工的,而是更信任胖东来的口味挑选;当奥乐齐推出“荔枝四季春、话梅百香果精酿啤酒”时,人们会觉得这很“讲究”;当盒马上线“果味精酿系列”后,年轻人会把它当作“夏日限定”而愿意尝鲜。 这是一个认知迁移的过程。消费者不是在喝某个品牌的啤酒,而是在喝零售商“为我挑选的精酿体验”。 当“渠道即品牌”的逻辑成立后,精酿啤酒就不再依赖传统的品牌体系,而可以成为零售商自有品牌中“最好讲故事”的爆款。 挑战仍然存在,但机会更大 当然,自有品牌精酿啤酒这条路并不完全平坦。风味差异化不足,容易“审美疲劳”;品控不稳定,影响口碑;缺乏有效的内容营销和社群运营;这些都是当前自有品牌精酿啤酒所面临的挑战。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更多零售商深入运营,加大团队和内容的投入,绑定社交渠道,自有品牌精酿啤酒有望从“大单品”走向“超级符号”。 精酿啤酒不仅是一款酒,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标签。
观众预登记
2019全球自有品牌产品亚洲展·上海&新零售生鲜食材展PC系统已截止,请您关注下方公众号二维码进行预登记。